公民與社會發展(S4-S6)

科主任

徐偉恆老師

任教老師

郭石明老師、徐偉恆老師林芷欣老師、許璟琛老師岑釗文老師

 

科目簡介

課程宗旨

 

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旨在幫助學生:

  1. 加深了解社會、國家、人文世界和物質環境及相關的知識內涵;
  2. 對不同情境中(例如文化、社會、經濟、政治及科技)經常出現,並已發展成熟的當代課題作多角度思考;
  3. 成為獨立思考者,能夠適應個人、社會、國家及全球不斷轉變的情況而建構知識,理解課題的複雜性、決策的過程和面對的挑戰,從而作出合乎法理情的分析,並學習處理相互衝突的價值觀;
  4. 在多元社會中傳承中華文化傳統,加深個人對中國國籍和中國公民身份的了解和認同,同時欣賞、尊重和接納不同的文化和觀點;
  5. 培養與終身學習有關的能力,以及強化綜合和應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,包括慎思明辨能力、創造力、解決問題能力、溝通能力、協作能力、處理數據能力、自我管理能力、自學能力、運用資訊科技能力;
  6. 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,成為對社會、國家和世界有認識和負責任的公民。

 

學與教

 

本科的知識內容

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是學生學習香港、國家與當代世界的情況和發展的平台。課程重視從各學科得來的知識,當中包含了事實、概念與觀點。這些知識有助學生深入理解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三個主題的課程內容,也是進一步汲取資訊和建構新知識的基礎。

 

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每個主題內的課題,它們所涉及的知識互有關連,亦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。學生學習各主題的課程內容時,需在學習過程當中聯繫以往的學習經歷、不同學科的知識、個人經驗,以及觀察社會和國家的發展歷程如何與人文世界和物質環境互動,從而建構知識;與此同時,學生亦可養成從多角度思考的模式,以加深理解當代世界內不同社會和人民所共同關心的課題。教師採取的學與教策略,需配合科目的課程理念、宗旨及學習重點,藉以鞏固及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,發展他們的共通能力,包括解難,慎思明辨等能力,並要配合相關學習活動作綜合解說。

 

人文學科或跨學科的知識,包括學術理論、觀點分析等,會因應個人的文化背景及體會而互有不同,又或因社會、國家和當代世界的變遷而有所改變。學習者須理解知識的本質,秉持開放客觀態度吸收和建構知識。

 

共通能力和思維工具

發展學生共通能力(包括慎思明辨的能力)是整個學校課程不可或缺的部分, 並非個別科目獨有。學生透過八個學習領域和基礎教育的整體學習經歷,持續發展共通能力。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為學生提供綜合應用共通能力的情境,在學習與施教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知識。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,可以採取不同的進路,視乎學生的發展階段及個別課堂的目標而定。教師可在直接傳授的過程中,利用思維工具(例如腦圖、各種思 維模式)促進學生的思考;或者就個別課題設計讓學生應用共通能力的課業(例 如解難課業、創作過程),以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。

 

價值觀教育

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是香港學校課程的核心。九種首要的價值觀和 態度,包括:「堅毅」、「尊重他人」、「責任感」、「國民身份認同」、「承擔精神」、「誠信」、「關愛」、「守法」和「同理心」。除了這九種外,尚有其他正面的價值觀包含於不同科目當中。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目標與其他科目相同,應着重培養學生符合社會期望的良好的品格和行為,引導他們明辨是非,作出負責任的決定,並了解個人於社會、國家和世界所擔當的角色和承擔的責任/義務。教師可以協助學生分辨觀點背後所呈現的價值觀,加強品德情意的培育,使學生作出合情合理合法的抉擇。價值觀教育不應脫離文化背景,亦不能以第三者或獨立旁觀者的身份來傳遞。教師應該在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方面成為學生的榜樣,以帶出正面的影響。例如教師能有尊重多元、包容差異的表現,可使學生學習尊重他人的行為,並內化成為自身的價值觀。此外,學生或會遇到 各種各樣課題,當中涉及不同的價值觀和態度。教師應引導學生抱持客觀理性的態度,同時參照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身處地方的法律框架,仔細分析這些課題,並以正面的價值觀、態度和行為作為主導原則,作出判斷和決定。

 

 

教學活動

 

本年度本科計劃安排下列活動:

 

1. 參觀政府及公營機構;

2. 本地遊考察;

3. 舉辦內地交流活動;

4. 邀請嘉賓講員就最新國情講解特別專題。

5. 舉辦跨科組中華文化活動